独山:搭建“水汉”双语桥 让巡察工作“声”入民心
文章来源:黔南州纪委州监委网站
分享到:
“大伯,您对咱们镇和村里的工作有啥看法不?”一位巡察干部用熟练的水语和独山县玉水镇温泉村村民唠着嗑。
在十三届县委第九轮巡察工作中,针对独山县玉水镇温泉村水族群众居多、部分水族群众不太懂汉语的实际状况,县委第二巡察组积极探索推行“水汉”双语巡察模式,切实提升巡察工作的质效。
独山县玉水镇温泉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,村落分布零散,玉水镇温泉村水族群众占比较高。在这样的情形下,语言不通使得巡察工作难以顺利开展,群众意见难以收集,巡察成效难以提升,成了提高村级巡察质效的“绊脚石”。
面对这一难题,县委第二巡察组没有退缩,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。经过深思熟虑和深入调研,决定从语言交流这个关键切入点着手,创新巡察方式,采用“水汉”双语巡察模式。
“要让巡察的信息传递到每一位群众耳中。”巡察工作启动后,县委巡察办迅速行动起来,积极与当地宣传部门沟通协作,把巡察公告翻译成水语,制作成音频资料,在水族聚居的温泉村及周边村落循环播放。这一做法,让水族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巡察工作的目标、意义和具体方式,为巡察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。
“有懂我们水话的干部来巡察,心里感觉更亲近了,有啥想法也能畅快说了。”在巡察深入谈话、实地走访的过程中,为了让巡察更贴近群众,县委巡察办在人员安排上进行了精心调配,为县委第二巡察组配备了1名懂水语的干部。水族巡察干部用家乡话和群众交流,有效打破了语言隔阂,让巡察工作更能贴近群众、融入基层、凝聚人心。
“婆,您晓得巡察组到村里来干啥不?”在温泉村的一户群众家中,水族巡察干部用水语和一位阿婆交流。阿婆微笑着点头,说虽然不太懂汉语,但通过村里的广播和干部的讲解,知道巡察组是来帮大家解决问题的。
“巡察成果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。”县委第二巡察组组长岑海龙表示,通过开展“双语”巡察,让群众听得懂、说得出、愿意说,让巡察工作走进群众心里。未来将继续探索开展多语种巡察的新路子,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“神经末梢”。
据悉,2024年以来,独山县共组织开展3轮巡察,巡察了63个党组织,发现问题447个,提出整改意见148条,发现问题线索29件。
(独山县纪委监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