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史海钩沉】明代名宦邓廷瓒
文章来源:黔南州纪委监委
发布于:2021-02-08
分享到:
图为 惠水县志记载邓廷瓒为官故事
邓廷瓒(1429—1500),字宗器,号雪斋,湖广岳州府巴陵县人(今湖南省岳阳县)。明代中期著名将领,为建设西南边疆、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作出过重要贡献,是明代一位著名的“社稷臣”。
邓廷瓒,景泰五年(1454)进士。次年授浙江淳安知县,任上惠政于民。天顺八年(1464)升广西梧州知府,时因母亲去世未到任,辞官回家守孝。服满,恢复原职。成化五年(1469)朝廷补授太仆寺丞。
成化十年(1474),贵州新设程番府(即贵阳府前身),治所在今惠水。然惠水“地在万山中,蛮僚杂居,吏部难其人。”以致空有机构而无官愿往。成化十二年(1476),朝廷将邓廷瓒特别提拔,赴贵州首任程番府知府。邓廷瓒到任后,悉心规划城郭、衢巷、府学、文庙、廨舍,以次兴建。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,州府面貌一新;政通人和,四境安然。正如其送别友人诗句云:“归报严亲八番好,村村卖剑买牛耕。”成化十七年(1481),邓廷瓒上奏:“本府学校中有土人子弟在学者,宜分别处置,以示奖励。”
邓廷瓒在程番府任职三年期满,大理都御史巡抚贵州陈俨上奏朝廷彰其政绩,宪宗皇帝命其连任九年,打破了官员在一个地方任期满三年,必须调离的规定。成化二十三年,邓廷瓒升山东左参政。弘治元年(1488)进右布政使,二年擢升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。
弘治五年(1492)十月,贵州都匀多地聚众作乱,恶人四出劫扰乡民。诏命邓廷瓒提督贵州军务,同湖广总兵官顾溥、贵州总兵官王通前往征讨,招抚苗民领袖。平乱后,邓廷瓒向朝廷进言:“都匀;清平旧设二卫、九长官司,其人皆世禄,自用其法,恣虐,激变苗民,乱四十余年。今元凶就除,非大更张不可。请改为府县,设流官与土官兼治,庶可久安。”并就妥善处理遗留问题上陈十一条建议,帝悉数采纳。遂于弘治七年(1494)设都匀府,辖二州一县:独山州、麻哈州(今麻江县)、清平县(今凯里市)。同年,重修贵州西察院。邓廷瓒对少数民族重恩信,不轻易用兵,而兵出必成功。因功擢升右都御史。弘治八年(1495)召掌南京都察院事。时过数月,又命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。两年后,晋左都御史。
邓廷瓒在军事上,成功平息了屡次叛乱,维护了西南边疆的相对安定;政务上,善于治理,“文教为先”,促成朝廷在弘治十年(1497)严格规定:“以后土官应袭子弟,悉令入学……如不入学者,不准承袭。”为汉文化在贵州的广泛传播夯实了基础。不仅如此,在改善交通条件上亦有作为。横跨在贵阳青岩镇玉带河上的“青岩桥”是茶马古道贵州段的重要通道,崇祯十一年(1638)徐霞客经由茶马古道来到青岩,在其旅行日记中记录为“青崖桥”。如今桥与古道被整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青岩桥,即是邓廷瓒在任程番府知府时所建,是当时惠水至贵阳的粮道、盐道必经之地,桥梁沿用至今;贵定“惠政桥”,位于盘江镇瓮城河清定桥上游,为都御史邓廷瓒在弘治六年(1493)命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所建,弘治十二年(1499)都御史巡抚贵州钱钺撰桥记,该桥是贵阳通往湖南、广西的重要桥梁;福泉市“杨老桥”,位于凤山镇杨老东隅“竹王城”遗址。该桥为都御史邓廷瓒于弘治十年(1497)建,200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。
邓廷瓒长年履职于艰苦的边疆地区,勤劳不怠,积劳成疾。孝宗皇帝派御医前往梧州总督署诊视。念其久劳边务,于弘治十三年(1500)复召掌南京都察院,未及到任即病卒,灵柩被运回故里安葬。赠太子少保,谥襄敏。
(惠水县纪委监委)